我们从两个产品来说,一个是手机贴膜,一个是女装。
这两个产品,一个是标品,一个是非标品。
同一个买家,在购买两类产品的时候行为和态度上会有什么样区别呢?
首先,当买家要买手机贴膜的时候,它的核心关注点是什么?
是贴膜的功能吗?
比如:贴膜是什么材质?怎么用?用了有什么效果?
绝大多数不是!买家在搜索这个产品的时候,对于上述问题已经有答案了。也就是说,买家对于产品的属性是很了解的。
他更加关心的,是型号的匹配度!
找到匹配的型号,他会点开20个产品反复对比吗?大多数情况下也不会,基本浏览3~5款产品就下单了,也就是说,决策效率很高。
那么,再想一下,买家愿意为这个产品付出多少钱?10块?20?
如果我现在做了一款贴膜,工艺考究、品质优良,但是50元一个,他会买单吗?恐怕不会。
还有,月销只有10件的卖得动吗?
最后,这个买家下次又要买手机贴膜,他会从已买到的宝贝里面找到这个产品,再次下单,还是直接淘宝首页重新搜索?
另外,他收货后发现产品也就那样,不算很满意,他会退货还是将就着用?
所以,总结一下以上6点,买家对标品的表现是:了解产品属性、决策效率高、价格敏感度高、排名敏感度高、店铺忠诚度差、退货率低。
符合以上六点的产品还有打印机、品牌手机、猕猴桃、书、男袜等等。
而非标品在以上6点中,买家的表现恰恰相反。我们来举个典型的例子——女装。
当买家想买一条牛仔裤的时候,她搜索了牛仔裤,但这个时候她其实对于款式、品牌都没有明确的指向,她可能逛了100家店,加购了10条不同的牛仔裤,最后却付款了一件衬衫。
同时,价格、排名对于她的付款决策,影响度比起标品来说要小很多。
而且,在这个浏览过程中,如果她发现一家店风格和自己非常匹配,她就有可能成为这家店的忠实顾客。
但是,这类产品由于在收到产品之前无法精准感知产品的质量,比如材质、薄厚、光滑程度等等,因此退货率往往比标品退货率要高。
对比一下两者:
如果进店关键词主要集中在品牌词、型号词,比如“三只松鼠”、“惠普M126”,那么这个店铺一定是经营标品的店铺。
如果进店关键词更多是属性词、长尾词,比如“纯棉衬衫”、“牛仔裤 女 高腰 新款”这样的词,那么这个店铺往往在经营非标品。
我们上面说,标品受到价格、排名的影响因素更大,因此马太效应会更加明显,也就是说卖的好的会非常好,卖的差的会非常差。
比如“猕猴桃”,很多人会觉得这个品类没有品牌,是不是应该属于非标品呢?
我们先不说答案,先分析一下。
分析什么呢?3点:
第一、销量差距;第二,价格差距;第三,主图卖点。
也就是说,“猕猴桃”这个品类的市场表现是:销量差距大、价格差距小、卖点更注重突出价格。
我们再看一个产品——“家用电饭煲”,我想这个产品可能很多人会认为它是“标品”,究竟对不对呢?我们还是从上面三点来分析一下。
从销量上,第一名月销2万9千台,首页最后一名月销2900千台,10倍差距。
从价格上,销量排名前十中,价格最低的39.9,价格最高的379元,10倍价格差。
卖点上呢?有强调容量的、有强调不粘内胆的,有强调功率小的,有强调省电的。
总得来说,“家用电饭煲”在市场中的表现是:销量差距小、价格差距大、卖点更注重强调产品的差异化功能。
所以,它是属于非标品品类。
因此,标品和非标品不能简单地从类目上划分,不能说哪个类目就一定是标品或者非标品。
一定要从买家、进店关键词、市场反馈三个方面来综合分析。
同样一个类目,面对的人群不同,就可能是皆然不同的品类。
比如书。儿童益智书、考试用书就分属非标品和标品。
另外,标品和非标品也不是永恒的,这里面还有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,那就是品牌。
比如零食,在没有三只松鼠等品牌之前,这个品类就是标准的非标品,买家想买干果,往往直接搜索类目词进来,比如“碧根果”,而且往往会经过多番比较、看价格、看评价,最后才下单。
但一旦形成大品牌割据形态,这个类目就开始向标品转变,买家在搜索时会有很大一部分人群直接搜索“品牌词”来找产品,比如想买碧根果的时候直接搜索三只松鼠。
而且,从此之后,这类产品的销量差距也会逐渐拉大,很多小卖家,原来依靠产品特色能够有些销售的,但是后面就会被品牌挤占掉生存空间。
v兔电商工具,详情: http://ask.vv-tool.com/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,请随意打赏。你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!